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172章(1 / 2)





  后果这么严重,顾骋能平安度过这次劫难才怪。

  赵崇昭回到御书房,还在为李定的话生气。听到张大德说谢则安在外面,赵崇昭赶紧让谢则安进来。门一关,赵崇昭说:“这顾骋实在太可恨了!居然那么说我和父皇。我就算了,父皇对他不够好吗?他好歹也是父皇钦封的进士,是实打实的天子门生,居然那样讥讽父皇!”

  谢则安知道赵英在赵崇昭心中有多重要,心微微下沉。他说:“这里面恐怕有误会,我与顾兄也有过往来,顾兄并不是这样的人。”

  赵崇昭瞪着谢则安。

  谢则安说:“他平时虽然不拘小节,却也不是忘恩负义之辈。父皇对他有知遇之恩,他不会那么说的。”

  赵崇昭说:“三郎,你把人想得太好了。”赵崇昭这段时间并不是什么都没做,他有认真去了解每一个朝臣做的事。顾骋这人赵崇昭早就注意到了,他握着谢则安的手,“这个顾骋一开始鼓吹新法鼓吹得比谁都起劲,后来免役法一出,他马上转过头来攻击新法。方哥和沈先生都是有涵养有胸襟的人,没有与他计较,现在他又来诋毁青苗法!”

  谢则安暗道一声糟糕。

  赵崇昭这态度,明显已经被人洗脑了。稍微一想他已经明白洗脑的人是谁,百官之中能玩出这种花样的,除了姚鼎言还有哪位?谢则安苦笑不已,以前姚鼎言出手只是要把人贬出京城,这次却是玩真的——这种“大逆不道”之罪足以把顾骋置于死地!

  谢则安心情沉重,与赵崇昭说话都不太经心。

  赵崇昭知道谢则安重情,也没说什么。两人这段时间一来第一次没腻在一块,各自回去忙碌。

  这不算不欢而散,却已经在他们之间蒙上一层无形的阴影。

  谢则安回到家中,很快迎来了李定。京城之中与顾骋交好之人谢则安怎么算都在前三,谢则安看到李定时并不意外,反倒叫那对双生姐妹花去把与顾骋往来的信函拿出来给李定。

  李定对谢则安还算客气。谢则安虽然游离于新党之外,但新党之中最不缺察言观色之辈,姚鼎言对谢则安这个徒弟还是非常钟爱的!别的不说,光看这次顾骋的下场,谢则安就该烧高香感激姚鼎言对他的宽容了!

  李定暗示说:“只是例行检查,谢尚书不须太忧心。”

  谢则安笑了笑,表示自己不甚在意。谢则安和顾骋往来,大多是请教诗词,从来不谈国事,是纯粹到不能再纯粹的“诗友”。要是他和顾骋真有好到交心的程度,那顾骋怎么可能有着和他截然不同的主张?鼓吹新法时是,攻击免役法是也是!

  谢则安说:“李御史请。”

  这事不仅谢则安受影响,秦明德和耿洵也被风波扫到了。赵崇昭对李定的任命着着实实打了他们脸,这么个可大可小的案子,直接交给连御史台二把手都算不上的李定,不就是在打他们的脸,告诉别人赵崇昭对他们不满了——顾骋诽谤朝廷、诽谤君王这么久,你们居然一点都没察觉,连名不见经传的李定都比不上!

  耿洵郁愤不已。

  秦明德向来敏锐,他很快发现这张网是由谁撒下,又是向谁张开。秦明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,抬笔给谢季禹写信:“京城要变天了。”

  谢季禹收到信时正在教小儿子习字。与信一同到来的还有谢则安捎来的消息:“这桩案子牵连甚广,下狱、流放、贬谪的人已经有十七人,还有更多人被他们拉下水,顾骋危矣。”

  谢季禹目光微凝。

  这样的局势真叫人忧心。早些时候谢则安叫谢大郎出海寻一处可安居乐业之处,他还觉得谢则安太过谨小慎微,如今看来在朝中连说话都不太–安全了,早些做好准备是对的。

  谢季禹让小儿子去找先生上课,自己抬笔写起了给谢大郎的信。

  谢则安在京城,不好总与军中通信,他远在潼川,山高皇帝远,正好可以向谢大郎传递一些消息。父子三人分隔三地,消息转得慢,等谢大郎知道京城发生的一切时,京城的“诗案”已经愈演愈烈,牵连了足足三十一人,其中还不包括他们家中妻小!

  顾骋从来不是乖顺的人,入了御史台监狱之后心中气怒,又做了几首诗讥讽御史台诸人。可想而知,他在牢里的日子越来越糟糕。随着顾骋入狱的时间越来越长,很多人都坐不住了,他们要么站出来替顾骋说话,要么无耻地落井下石,轮番登场,接连不断。

  谢则安第一次发现自己这么无力。

  明知道这是姚鼎言在对顾骋父子俩打击报复,谢则安却没办法阻止。

  赵崇昭自认为“不想三郎为难”,直接将谢则安排除在整个“诗案”之外,谢则安想插手或者想插嘴都不行!

  一入秋,顾骋的事定下来了,判了顾骋流放岭南。顾骋入狱时还很不甘,在牢里呆久了,那份不甘变成了惶恐,他害怕更多的人受自己牵连,慢慢地变得驯服起来。他生性不羁,本也以这份洒脱的不羁而自得,不曾想自己的前程居然毁在这上面。

  在牢中听多了狱卒的危言耸听,听到真正的判处时顾骋反而松了口气。只是流放,还好只是流放,姚鼎言要他死,他居然还能活着,已经很不错了。

  顾骋真正明白了先皇赵英为什么不重用自己。他这样的人只适合舞文弄墨,不适合当官。他要是不当这个官,恐怕他说什么都不会有人在意,更别提费尽心思从他的字里行间给他找罪名。

  顾骋想通了。

  流放之日,顾骋穿着一身灰色的长袍。他是文官,即使流放也颇受礼遇,不会有枷锁加身,衣服也能换上自带的。顾骋走到留客廊,想着往日的种种欢欣,有些心酸,却哈哈哈地笑了起来:“京城啊京城,今日一别,恐怕不会再有机会再见了!”他的声音虽然被这段时间的牢狱生涯磨得有些疲惫,却透着一股从容和豁达。

  谢则安从留客廊中走出来,递给顾骋一杯酒:“顾兄,对不住了,我没能帮上忙。”

  顾骋浑不在意:“你我以诗文相交,你有什么对不住我的。”他接过酒一饮而尽,觉得那辛辣无比的感觉直直地灌进喉咙喝肠道,烧得他浑身火辣辣地疼——但疼过之后又觉得十分痛快。他夸道,“不愧是烧春!我以前还觉得这酒名有暴殄天物之嫌,今日一饮,倒觉得这名字再贴切不过。”

  谢则安说:“顾兄莫要灰心,日后我们必有再见之日。”

  顾骋把酒杯还给谢则安,定定地看着谢则安。

  这次姚鼎言能以诗毁人,往后其他人也有可能因言获罪。谢则安继续留在京城,迟早会与姚鼎言对上!

  见识过姚鼎言的手段,谢则安恐怕也心惊胆颤吧?

  顾骋叹了口气,对谢则安说:“三郎,你可要小心。”

  作者有话要说:还是那句话,认出原型不要骂我(喂),这是架空架空,时间线全线打乱来着~(≧▽≦)/~啦啦啦

  第184章

  顾骋大势已去,敢为他送行的人少之又少。只不过有些事即使没有说出来,影响依然存在。姚鼎言这次针对顾骋布下的“天罗地网”,已经踩到了许多人心底那根线。

  当文人的,谁不发表几句自己的看法?就算平时不怎么写时政,酒到酣处难免也会发上一两句牢骚,这都不能说了?

  开了这个头,谁知道这把刀什么时候会悬到自己头上?

  不说别人,光是新法之中也隐隐有了两立之势。方宝定、沈存中掌着《市易法》和《免役法》,做实事多,说话少,口碑比“新党”其他人要好得多。有心人稍一分析,便明白这两人与谁是一体的。

  谢则安这个人物,因姚鼎言这记反击而走进许多人眼中。

  最年轻的“尚书”,最得圣宠的近臣,往来俱是清直之辈,而且曾同时得姚鼎言、徐君诚看重。再看看他在任上的一桩桩一件件大好政绩,他编撰的蒙学书籍和经义注释,再往前推,他还和他爹、和姚鼎言徐君诚一起推行拼音法、编纂《字典》和医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