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顾二娘流放种田日常第37节(1 / 2)





  等水烧开后,半点口粮没带,所以没得早饭吃,洗了火,等水放凉的当儿,顾冉就回厢房里头清点钱银。

  今儿要进城,添置的东西多,但银子却很少,所以顾冉得省着花。

  去掉买豪宅的二十两银子,她手头上只有十二两银子,外加二百文钱。

  真穷!

  因为昨儿就花了大半的身家。

  不过想到二十两银子买下了如今住着的这幢宅子,物超所值,顾冉又雀跃起来。

  十二两银子,一个人省着花能花很久呢!

  将那片价值十两的金叶子收回工作间,视为固定储蓄作为最后的家底,顾冉打算今年就只花二两二百文钱,在此基础上想办法攒够下一年的嚼头。

  既然如此,那就得好好想一想要添置的东西了。

  非必要的东西不买,只买必需的,顾冉想了想,很快先列了个清单,其他再有需要的,临时再添。

  抓着单子,顾冉就去找吴村长了。

  听说顾冉问夏溪村里头谁家有驴车可以租借去县城,吴村长给她指了另一条路,“你要去县里头,去东林乡,坐船就可以了。”

  东林乡?在哪儿?居然有渡口坐船?

  第42章

  东林乡是从夏溪村还要往南下走的一个村子, 也要走约莫一个时辰左右的路程。

  等顾冉去到东林乡,就明白为什么这个村子会有船了。

  东林乡据说全村有上百户人家,是个大村落。

  而后顾冉发现,不用去县城, 东林村就有一个大集市。

  这都是因为东林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 村子北边一带均毗邻着一条名字叫乌江的小江流, 乌江往上, 经过与另一条福江冲击而成的一片岛屿,一路往上,沿着江道逆流而去就能抵达永昌县城, 乌江往下, 与福江汇流后, 成为大江道,顺流而下,行千里后,就能抵达江口, 汇入东海。

  东林乡在江边修筑了一个渡口。

  附近许多村落的百姓, 要去福江江口海岸的,亦或是要走水路去往县城等地的,都会来东林村坐船, 人来人往的,不要太热闹。

  故而东林乡不比夏溪村,兴旺得很。

  而这些来来往往的行商们, 以及想从渡口旅客赚钱银的不少十里八乡的百姓, 甚至本村人, 就在东林乡摆摊贩卖货物,形成了天然而成的集市。

  当然, 按照人们的习俗,初一十五赶集的时候,那集市才达到最大规模,平时的集市,亦便只有固守在东林乡的小商贩做营生。

  顾冉稍微瞥了一眼集市,发现有卖吃食的,卖编织品的,卖陶器瓷具的,也有直接卖家禽河鲜的,卖药材野物的,五花八门,不过都是些散货。

  像拿来做衣裳的布匹也有,但顾冉不会针线活,单买一匹布也没用,集市上也少口粮以及日常的酱醋糖茶,想买这些必需品,还是只能去县城。

  所以顾冉看了看,只买了一个十文钱的竹筐,背着好装东西,方便。

  带顾冉过来的吴村长解释:这其中有许多都是拿过来给走海的行商看的。

  大盛朝不禁海运,并且还在大力发展海上航线,除了前朝开凿的运河,如今沿海重镇也已经新建起了多处海运码头,闽地靠海的州府跟县城,海上商贸亦火热得很。

  而沿福江与乌江的村落跟县城,亦在慢慢利用水路给自家百姓谋福利。

  “可惜咱们夏溪村山多林子多,就不像东林乡这般,能靠水过活。”

  据说原本东林乡也是跟夏溪村一般,是个不到二十户的小村子,但当时的村长脑子灵,见着乌江就想出了修建渡口摆渡的营生,方便他人,亦方便自家。

  东林乡就这么靠着渡口一年年繁盛起来了,愿意落户东林乡的村民更多了,看趋势,日后还能更多。

  吴村长一脸羡慕,丝毫不掩饰对东林乡的嫉妒。

  顾冉没吃早饭,只喝水便直接从夏溪村走到东林乡来,看到集市上卖馒头包子的,直接就招呼吴村长过去吃早饭了。

  虽然没钱银在身,但一碗稀粥,两个馒头还是请得起的。

  她如今是夏溪村人,吴村长昨儿对自己多有照顾,还从她手里便宜买到了一桩好房子,当然应该多谢一下。

  吴村长带顾冉来东林乡,也不单纯为了带路,她亦是要去永昌县的。

  一是给顾冉办理房契地契的事,二来还有其他村里的公务要办,于是就顺道一起过来坐船了。

  从东林乡走水路去永昌县,也就只需要花半个时辰,算上从夏溪村过来的路程,拢共需要一个半时辰,比起徒步亦或是坐驴车,用的时间都要短。

  至于船费,得要二十五文钱,来回就得五十文。

  比起从夏溪村直接走路去县城花三个时辰,还得给付在县城里头过一宿的资费,第二日才能再走三个时辰山路来说,划算多了。

  距离县城远的村民,都是能少去县城就少去县城,这般来回太耗时费力,但走水路对寻常百姓来说又贵,故而便是有渡口,坐船的也大多是商客旅人。

  顾冉坐的摇橹船,载着的都是去永昌县的人,约莫五六人,她跟吴村长就坐在船头,看着船夫撑杆一划,离开了渡口,而后慢悠悠划着往上游去了。

  一路观看沿江风景的时候,顾冉跟吴村长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,都是彼此打听对方的情况,顾冉没再拿原主是宁远侯府的义女这事来扯大旗,亦没有再说原主曾经是秦相府的四奶奶,而只是说受牵连被流放到此,才将将跟前夫婿和离,故而一个人只身落户在夏溪村。

  吴村长显得颇为同情,还勉励了顾冉一番:“没事,咱们妇道人家便是没了夫婿,只要勤劳,也能过活,你要是想再找汉子,我帮你留意留意。”

  大盛朝对于独立女户,并未有多加限制,官府甚至有针对女户的帮扶免税的律例(只是顾冉为流放之身,暂且并不适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