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顾二娘流放种田日常第121节(1 / 2)





  “嗐,哪儿跟哪儿啊,这屋子还不是咱们的呢!”麦大婶摆手,“咱们还没能建得起屋子,是从村长那儿租赁过来的。”

  “那也好啊,起码有个落脚的地儿!”

  “不过我阿爹阿娘都在攒钱呢,以后咱家也在村里头盖个大房子。”麦香将水搬到伙房那头,倒进水缸了,也过来招呼她,“想他们那样子的,大厝,是吧,阿娘?”

  “没错,还得有咱们自己的屋子才行,住着自在,想在屋里头整啥都行。”麦大婶夫妇点头,“你呢?顾二娘,你现在是住哪个村子啊?”

  “我住的村子离这儿可远了,得去了府城,再坐船去咱们县城,还得再搭一程船,到渡口起码得走半个时辰山路。”顾冉道,“走水路,也得要一天呢!”

  “哟,还真挺远的。”

  “那你怎么来咱们村子了?”

  顾冉于是便将来南屿村杨家的事给说了。

  “杨家,是了,我听说他家有个闺女是嫁去永昌县城了,原来那就是你们城里啊!”

  “是啊!”

  “这么说,你是跟村里那杨家的人,是合作做营生了?”

  “看不出来,顾二娘你还真本事啊,才来多久啊,就能跟本地的人一起做买卖了。”

  麦大婶麦大叔吃惊。

  “也就是小本生意,赚点过活的银子。”顾冉摆手,谦逊道。

  “可别说,无论哪个地儿,能做点小营生,都比光在地里刨食赚得多。”麦冬在一旁插了一嘴,“我啊,等过些时候,也想找找门路做买卖呢!”

  “说啥大话呢,能得你!”麦大伯敲了自家儿子脑勺一下,“咱们先好好将自家的荒地给开出来养着再说。”

  “就是,去年咱们可是好不容易才熬过来的,今年可得紧着口粮,眼看着到秋收了,你先给咱们收起那心思。”麦大婶也训斥。

  麦冬讷讷。

  顾冉才想起来,对呢,他们这些流放犯初到落户之地,首先只给了十亩田,她还好,雇用了村里头的人来种,而且还不过是一口人。

  但麦家是四口人,十亩田耕种出来的秋税一交,剩下的就不多了。

  而且今年已经是第二年了,他们一家子每人得开十亩荒地,那就是四十亩了,责任重大。

  若是像她这般手里头有余钱还好,雇人来开就行了,但看麦家来到南屿村,连自家房子都暂且建不起来的情形来看,怕是不行,只能亲力亲为。

  不过这不是自己的事情,所以顾冉也没在意,寒暄过一阵后,麦大婶一家留顾冉一起吃早饭,顾冉想想难得来一趟南屿村,还能见着有过流放情谊的熟人,也是缘分,便应允了。

  “我们来了这南屿村啊,也晓得做这边的吃食了,你等着,一会儿我请你吃这里的特色大饼。”麦大婶得意道。

  “那敢情好。”

  “那我也来帮忙。”

  麦家的早饭很简单,也就是一锅杂粮菜粥,不过麦大婶端上来的现做的大饼,看着倒是份量大。

  顾冉看出来了,这是麦大婶学着做的闽地的一种类似肉夹馍的面饼。

  不过不同的是两块煎得焦黄焦黄的面饼中间,夹的不是肉,而是炒熟的海蛎子肉。

  她在县城的小食肆搜刮美食囤起来的时候,就见过放案桌上的箩里摆放着的一个个开口夹得满满的这种蛎饼。

  面皮外焦内嫩,咬着非常有嚼劲。

  而里头的海蛎子肉炒得香喷喷的,滋味无穷。

  咬一口这样蛎饼,喝一口粥,亦是快哉。

  顾冉与麦香一家子吃完了早饭,其他人都忙活开去了,于是她便起身告辞,麦大婶则让麦香送顾冉回杨家。

  “就两步路的事,不用了。”

  “嗐,就两步路的事,送送也没啥。”

  麦大婶看麦香犹豫,伸手推了推自家闺女。

  麦香原本就不舍,被自家阿娘一推,马上就凑到了顾冉身边:“顾姐姐,我送送你嘛,顺便说说话!”

  说什么呢?

  说麦家当初来到这南屿村落户,是怎么安置下来的,而后一家子一手一脚将官府给的十亩田地给施肥沃土养起来,再学着这边的人家犁土耙埂,而后开渠引水,一点一点地学着种水稻。

  “咱们现在也种过两茬水稻了,所以眼下我们总算也学会怎么插秧灌浆了,种出来的稻谷还特别好。”麦香高兴道,“虽然去年的晚稻交粮之后就没多少剩下的,可今年咱家种的水稻多,迟些日子咱们也能吃多几顿大米饭了。”

  麦香一家子以前在郑州,还很少有人种得起水稻,他们也从来没栽种过,故而还得从头学起。

  幸而向来是泥腿子出身的,农事上做活多,就是不熟悉,但学起来也快。

  而且以前在郑州是吃不上米饭的人家,如今自己种水稻了,当然盼望着有一日也像当地的百姓一样,以大米为主食。

  也就是说,目前麦家还是吃着粗粮呢,不像她,已经早早地实现米饭自由了。

  正因为想着多种水稻多产谷子,所以麦家开起荒来贼卖力,去年就将二十亩地给开出来养着了,今年一种就是三十亩地。

  今年也已经开了十亩,只余下十亩地没开,但也在着手进行中了。

  “顾姐姐,您的地开了吗?”

  顾冉摇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