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二百二十六章 王夫之(2 / 2)

王夫之点头,露出了欣慰的神色。

”说的很好。我们这些读书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说得多,做得少。而且在别人做事的时候总喜欢吹毛求疵,品头论足,总觉得换成自己一定可以做的更好。但是如果真的让换做是你,能能在短短一年时间内达成沈墨如今的成就吗?“

唐端笏很老实的摇头道:”我肯定是做不到的。别说攻占衡阳了,就是一座小小的东安县城我都打不下来。“

王夫之笑道:”你倒是颇有自知之明。天下之事,知易行难。所谓秀才造反,十年不成。我们这些读书人往往是心比天高,自视甚高,但是要想有所建树,还是要依附于沈墨这样的英雄人物的。“

唐端笏很惊讶,自己的老师竟然用英雄来形容沈墨,可见在老师的心目中对沈墨是非常看重的。

”老师,听你的意思,你是想下山投效沈墨?“

唐端笏有点不确定地问道。

王夫之看重手中的册子,点头道:”老夫的确是生出了这个心思。将近二十年了,从永历陛下在缅甸驾崩之后,我本来已经失去了信心,觉得这天下已经彻底要灭亡了。这锦绣河山彻底沦落在了蛮夷手中。“

”但是沈墨的出现却让我这垂垂老朽之人心中又蠢蠢欲动起来,生出了一番辅佐他做一番事业的心思。“

”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。昔日洪武皇帝提出了这八个字,最终将蒙元朝廷驱逐到了大漠,建立了大明江山。如今沈墨又再次以这八个字作为他的志向,这不就是我辈之人毕生追求的事情吗?这种伟业难道不比我整日枯坐山中沉溺于卷牍之中更有意义?“

王夫之这番话让唐端笏再次对老师肃然起敬。

但是他还是没有忍住道:”老师,两年前,吴三桂攻占衡阳,建立伪周,自立为帝,想要借助您的贤名来为他上劝进表,您当时断然拒绝了。论实力还是威望,昔日的吴三桂怎么都比今日的沈墨更胜一筹,您为何不选择辅佐吴三桂,却倾心沈墨呢?“

王夫之闻言冷哼一声,目光严厉地看着唐端笏道:”须行,你用吴三桂这种无君无父,叛国弑君的乱臣贼子,反复小人跟相提并论,这是对沈墨的极大羞辱。若再有这种愚蠢之言,我就将你逐出门墙。“

看着老师严厉的神色,唐端笏知道自己说错话了,急忙躬身道歉道:”老师勿怪,学生一时失言,并无羞辱沈总镇之意,还请老师息怒。“

王夫之也知道自己这个学生平时有口无心,心中有什么疑惑往往就说出来了,所以也并没有真的见怪他。

”罢了,以后莫要再犯就是。“

看着老师不怪罪自己,唐端笏松了一口气。

没想到沈墨在老师的心目中竟然有这么高的地位,这是他生平仅见。

就连昔日的晋王李定国派人相召的时候,老师都没有立刻答应。

虽然这其中有顾忌野心勃勃的孙可望把持朝政的原因,但是也不难看出老师对于李定国并没有真正的看重。

”老师,如今沈墨既然占据了衡阳,以老师的贤名,他应该会知道老师就在此处隐居,。若是他真的礼贤下士,应该要来主动拜访老师才对。老师又何必主动前去,免得让人家小觑了咱们。“

虽然老师很看重沈墨,但是唐端笏对于王夫之这种主动送上门的做法表示不理解。

在他看来,就算不三顾茅庐,也要沈墨亲自拜访才行。

时间原因,下面内容先更后改,见谅。

秦虽小邑,伐并大城,得阨塞而守之。

诸侯起于匹夫,以利会,非有素王之行也。

其交未亲,其民未附,名曰亡秦,其实利之也。

彼见秦阻之难犯,必退师。

案土息民以待其弊,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,不患不得意于海内。

贵为天子,富有四海,而身为禽者,救败非也。

秦王足己而不问,遂过而不变。

二世受之,因而不改,暴虐以重祸。

子婴孤立无亲,危弱无辅。

三主之惑,终身不悟,亡不亦宜乎?

当此时也,也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,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,秦俗多忌讳之禁也,——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。

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,重足而立,阖口而不言。

是以三主失道,而忠臣不谏,智士不谋也。

天下已乱,奸不上闻,岂不悲哉!

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,故置公卿、大夫、士,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。

其强也,禁暴诛乱而天下服;

其弱也,王霸征而诸侯从;

其削也,内守外附而社稷存。

故秦之盛也,繁法严刑而天下震;

及其衰也,百姓怨而海内叛矣。

故周王序得其道,千余载不绝;

秦本末并失,故不能长。

由是观之,安危之统相去远矣。

鄙谚曰:“前事之不忘,后事之师也。

”是以君子为国,观之上古,验之当世,参之人事,察盛衰之理,审权势之宜,去就有序,变化因时,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