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汴京生活日志第121节(1 / 2)





  而这位秦举人却要命运多舛,他原是寒门子弟,母亲早亡,落榜之后的几年又接连丧妻丧父,期间更因为守孝错过了整整两届会试。

  因为种种原因,秦郁松把这位好友介绍给了沈三弟当先生,顺便还接收了秦老师那双随他一同进京的儿女。

  不得不说,沈三弟拜秦举人这位老师的费用,比他大哥二哥加起来还高几倍呢,这里没有说林举人不够逼格的意思。

  事实证明林举人还是很牛逼的,如果说以前只是人云亦云听说他有进士之才,却没有什么确切事例的话,那去年他的独子林辰松,以优异成绩考中那届最年轻的秀才一事,完全证明了林举人的教学水平。

  教出一个最年轻的秀才儿子,让林举人在汴京城也有了些名气,沈大弟沈二弟早早跟着这样一位老师算是见了大漏。

  关键是老师名气见涨,他俩的学费也没有增加半文钱,甚至在老沈家一大家子也买了房子、举家搬进城生活之后,兄弟俩彻底在林家定居了,吃喝拉撒都跟着老师他们,林举人他们还不肯收生活费,那点学费估计全吃到俩人肚子里了。

  兄弟俩这学上的,四舍五入简直不要钱。

  沈家旺夫妻当然不会占这种便宜,只要有心,人情还是能想办法还回去,比如逢年过节给林举人父子送文房四宝,为举人娘子和老太太挑选些京中流行的布帛首饰等。

  只是这属于人情往来,性质就不一样了。

  而沈三弟的老师秦举人,将来是很有希望成为进士老爷甚至是为一方父母官的,托了秦叔叔的关系才能请来这样一尊佛,待遇必须加满,沈家旺夫妻商量过后,诚意满满的给定下了年俸二十两、同时为父子三人包吃包住的待遇——数目是夫妻俩定下来的,最后掏钱的也是他俩。

  倒不是沈丽姝小气的不愿意给三弟掏学费,毕竟以她如今身家,再养二十个弟弟也不慌。

  只是沈丽姝不差钱,爹娘也同样不差钱。说起来她当年创业的初衷,不过单纯觉得家里弟弟太多,老爹工资可能承担不起,她赚点钱改善生活条件顺便帮忙养弟弟而已。

  后来大弟二弟读书考科举的路子也是她定下来的,还信誓旦旦会资助他们成材。

  事实上,沈丽姝也就为弟弟们掏过第一年学费,后来父母手头宽裕,就再没有她的用武之地了。

  不仅如此,她包圆家里生活费和阿姨们工钱的时间也不是很多,有能力后,沈徐氏他们抢着把这部分责任接过去了。

  诚然,沈家旺夫妻的第一桶金也是跟着她赚,外人看来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,但沈丽姝自己知道不是这样的。

  当初创业时,老爹和娘亲也曾点灯熬油陪他们奋斗,作为亲兄弟明算账的好闺女,他们干多少活、流多少汗,她就给多少工钱。

  毕竟她自己赚的也是血汗钱,可不会在这种地方瞎大方。

  总之,沈丽姝认为她给父母开的每一分工资都是他们应的,而不是因为亲子关系故意开后门照应他们,包括后来开店给爹娘的那部分干股也是。

  这些年,老爹和齐孔目拿人钱财与人消灾,兢兢业业给他们做好公关工作,从来不用他们操心生产经营之外的事情,沈丽姝和每一个深入了解过这一行的小伙伴都知道,这笔钱给得有多么划算!

  而即便有了烧烤店这个摇钱树定期打钱,她爹也没有从此躺平,还在积极寻找各种赚钱门路,林家大舅的肉铺生意就是第一个尝试,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始。

  林大舅做生意讲究口碑,他的摊子上从来只卖新鲜猪肉,不新鲜的宁愿带回家,也不肯折价卖给客人,兼之他待客热情又大方,时间一长自然而然积累了不少老顾客,生意越做越红火,每年给她爹娘分红都有好几十两。

  手头的余钱越多,爹娘也越愿意继续投资,于是这些年结交的人脉派上了用场,当然最大的一条人脉还得是齐孔目,齐家财大气粗,又是老本地人,沈家旺只要说一声,对方手头有看好的投资项目便带他玩了。

  当然老弟没有齐孔目的底气,每次投资的数目不是很多,因此只是赚点小钱而已。

  好处是有老大带着玩,不用担心投出去的钱最后血本无归。

  说到底,这年头还是讲究熟人好办事,真正值得信赖的还得是自己人,比如林大舅。

  所以老爹也不能全指望齐孔目带,还得自己从身边挖掘好项目。

  只是让沈丽姝万万没想到的是,老爹之后挖掘出的最大项目居然来自堂姐青娘。

  青娘在烧烤店干得一直挺好,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远超她在镇上那会儿,而且城里生活繁华,在店里每天能见到形形色色的客人,可有意思了,青娘干进城那会儿可是被迷花了眼!

  只是她到底起步比较晚,沈丽姝再看好她,她自己也有能力,跟原先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成长的小伙伴比起来,仍有不小的差距,这让刚加入团队的青娘有些无所适从。

  可能是没有亲兄弟的关系,加上父母性格都过于软弱可期,于是养成了青娘要强的性子。她在镇上待得很开心,再苦再累也甘之如饴,因为能赚到钱,自己又是团队中的灵魂人物,姐妹们处处都听她指挥,青娘很享受那时的日子。

  青娘在新团队中待得没什么存在感,她也努力表现了,发现自己难以超越最优秀的那几位小伙伴,聪明的小姐姐便想到了换个赛道。

  她不比那些一点点将烧烤摊做大做强、发展成如今规模的堂哥表哥们,没有那一份特殊的情怀在。对青娘来说,烧烤店是个赚钱的摇钱树,但汴京城这么大,能赚钱的树实在太大,她怎么就不能换一棵小树?

  可惜这个想法一直被她爹压着。

  沈四伯是老实人,却也是那种最固执最难搞的老实人,他觉得自己一家的好日子都是侄女姝娘带来的,他们无以为报,只能尽量做好姝娘安排的每一件事,不给她添麻烦了。

  姝娘让青娘来店里干活,就是用得上她,她现在说不干就不干,能不给姝娘添麻烦吗?

  沈四伯坚决不答应,没有任何商量的空间。

  他这个老实人认定的道理,像青娘这样能说会道的都毫无办法,她想大概也只有堂妹姝娘能说服她爹。

  可是连爹这一关都过不去,青娘也担心是自己不识好歹了,不敢去找堂妹说情,就这么安安分分在店里干了两年。

  直到开第三家分店的时候,管人事的徐力看她各方面能力不错,有意培养她当下一家的副店长,提前找人谈话,觉得自己心思不在这上面的青娘才犹犹豫豫说出心底想法。

  徐力还是比沈四伯和青娘更了解沈丽姝,甚至不需要提前请示沈总,当场表示青娘的想法不错,想干就去干,店里人手问题不必担心,毕竟都开了这么多店,人手自然是提前准备好了,老家那些表兄弟现在基本都薅来打工了,倒也不缺青娘一个。

  他还兴致勃勃表示青娘如果手头资金不够,可以来找他拉投资。

  徐力这么说,是因为知道先前老沈家买房时,沈四伯和青娘也出了一大笔钱,他们毕竟还没正式分家,沈四伯他们也更乐意一大家子住,老沈家搬进城的时候他们也乐呵呵搬回去了。

  当然先前买的房子也没卖,那已经在青娘名下了,青娘不想卖,便让牙行帮忙找了租客。

  跟买房的大手笔比起来,每月这点租金都可以忽略不计,想也知道青娘手中必然拮据,至少是不够她在城内搞小生意的。

  可惜徐力看好青娘的项目,她对自己更有信心,既然能赚钱,自然是肥水不流外人田,感谢过徐家表哥,转头就去找叔叔婶婶,并成功说服了叔叔沈家旺,拿到一笔启动资金,雷厉风行的赶在夏天到来之前把冷饮小店开起来。

  汴京人们有多爱饮子瓜果,再没比沈丽姝和小伙伴们体会更深的了,因此还没到秋天,青娘的小店就收回了成本,降温后果断改卖热饮和糕点小吃,生意持续红火,到年底给她爹的分红,已经超过肉铺一年的分红了。

  把沈丽姝和她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。

  他们大多是对青娘的行动力和成果表示震惊,对她出去单干这件事本身并无意见。